联合早报2025年3月14日报导
【艺评】蜡烛需要点燃——看曲艺专场“烛光:闪烁中的声音”
走出剧院,心情是喜忧参半。喜的是舞台上有那么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少年演员,忧的是这个队伍好像不是那么齐整,没有以前那么壮大。然而,在这个传承的舞台上,也幸而仍有黄敏骢、李芝苓和梁光贤这样的人才,让我们预见未来不一定就是一片凋零。

舞台传来铃声,戏开场了。舞台却还是暗的,然后有几根大蜡烛闪烁着光。蜡烛的光没把舞台全照亮,却能看见十多个少男少女在明灭的光影中秉烛舞动。
或许这就是今日华族文化在新加坡传承的实景,离开晨曦的降临显然还有一段等候时光,只是我们仍要给予赞美和祝福的,是今天仍在幕后努力、来自各方的文化推动者。
总导演高慧碧为演出特刊写的《不忘初心》里,引用了证严法师的一句话,应该最能说明她几十年来积极推广华文语言艺术的初心:“点燃了的蜡烛会有泪,但总比没有燃烧的好。”
群口相声演出精彩
日前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观看了南方文艺社年度曲艺专场“烛光:闪烁中的声音”。演出的主要节目包括两个快板,李芝苓说的《雏凤凌空》和黄敏骢说的《追杀令》。
17岁的杨门女将杨排风,要求领军杀敌,骁勇善战的焦赞不以为然,于是两人在辕门前比武,结果,李芝苓右脚猛地一踢,快板里的那位焦赞便飞出几丈远。说快板不能只是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,适当的停顿和语气转折,能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角色当时的处境和感情,同时也有助于观众接受她跳进跳出角色的表演。看过李芝苓的几回表演,这次感觉她在舞台上已显得更从容和更有信心。
黄敏骢说的《追杀令》,节奏有致,有顺水推舟的流畅,随剧情需要也能持续逆流而上,不让人捏一把冷汗。他的表演很成熟,颇能驾驭舞台气氛。优点之一或许就在眼神的应用,敢于直视观众从而迸发感情交流:让我们都为韩琦将军的正义行为感动,也为秦香莲母子逃出生天庆幸。
散文诗《蝙蝠写给人类的一封信》,算是一篇具有科普意义的散文,梁光贤吐词清晰,音色稍带柔性,恰好传达了文章所要抒发的感情。
以上几个节目一开场就能吸引观众注意力,与声效组提供的视频和幻灯片造成的精彩视觉效果很有关系:杨排风有了开场的杨家将冲锋陷阵画面做后盾,接下来李芝苓说的快板书自然有声有色。蝙蝠的视频也很逼真,它们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果然具有威慑力。
我最欣赏韩劳达的群口相声创作《七彩缤纷》,台词写得妙趣横生,七个小演员演得精灵古怪,让我们都为他们的精彩表演嘻哈翻天。这里,导演的调度功力得记上一功。
充满活力的曲艺联唱
作为压轴节目的曲艺联唱《传承》,显然是南方文艺社曲艺团的总动员,是需要经过多次认真排练才能取得的成绩,也让众多训练有素的小演员有机会在舞台上施展才艺,巩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的信心。
他们以快板、绕口令,配合西方《杯子歌》串成的联唱,节奏明快,语言清晰,感情饱满,充满童真,也激扬青春活力。我只是觉得假使内容能浓缩些,舞台效果应该会更上一层楼。此外,演出者对掀开序幕的《鱼戏莲叶间》期待的演出效果,感觉也因稍嫌冗长而打了折扣。
烛光微弱仍有温度
走出剧院,心情是喜忧参半。喜的是舞台上有那么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少年演员,忧的是这个队伍好像不是那么齐整,没有以前那么壮大。然而,在这个传承的舞台上,也幸而仍有黄敏骢、李芝苓和梁光贤这样的人才,让我们预见未来不一定就是一片凋零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也看到曲艺老师高慧碧在他们身上投下的深刻身影。至少她在菩提学校教导语言艺术课程至今34年,其影响必然深远。
文末,我愿以演出特刊上一则贺词与大家共勉:“烛光,虽然你是那么微弱,虽然你是那么渺小,但是,你照亮了烟雾重重的前方,你温热了冰霜层层的心坎。烛光中,这闪烁的声音,让我们看到热爱华文的希望!”
(作者是退休报人)
报导链接:
https://www.zaobao.com.sg/lifestyle/culture/story20250314-5999061
回馈
一位媒体前辈给我们的勉励:
整场演出清新可喜,传统曲艺不落俗套,声、影、艺的交错搭配恰到好处,很有创意。最难得的是担纲演出的青少年与儿童演员的水平都相当高,训练有素,队伍整齐,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绩。顺便一提,中场休息时间看到几位儿童相声演员在厕所外追逐嬉戏,全都是英语对话,能在当前英语主导的大环境下将他们培育成优秀的华语相声小演员,非常难能可贵!
在“闪烁的烛光”中,我看到了坚持,看到了传承,看到了希望。
来自新移民团体的负责人:
刚看完《烛光——闪烁中的声音》,意外中有惊喜,可谓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,相声、快板书、曲艺联唱交相辉映,展现了中华传统曲艺的独特韵味。大小演员可圈可点,技艺精湛、妙趣横生,更充满温度与情感,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文化的深度。这是新加坡华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,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共鸣,祝贺南方文艺社,祝贺高慧碧导演!也衷心感谢他们对曲艺艺术的执着与热爱。
来自聚舞坊:
高老师,您宝刀未老,任何挑战,应付有余,大家对您都有信心的。
烛光节目内容丰富,学生的进步,态度,舞台表现力,信心十足,有目共睹,高老师的魅力光芒四射。
聚舞坊在您的指引下如 烛光——闪烁而缤纷,感恩满满。
祝福您平安健康,吉祥如意.
一位家长:
高老师,我看的是星期天的那场。那场表演太精彩了,充满温暖与感动。最让我感动的是大汇演的部分,看得出每位表演者都很用心,肯定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准备,他们都好优秀!您在表演结束后出场的时候我都快哭了。看着您和那么多学生/徒弟站在一起,画面好温馨,好感人。您辛苦了!
一位观众:
高老师您好!我们的父母都一致认为烛光的水准极高👍🏻👍🏻👍🏻 是一场极佳且不可错过的高水准表演。
高老师对于艺术/快板的热忱透过这场表演深深感动我们。
一位家长(也是戏曲导师):
整台的演出表演很紧凑,表演形式也是丰富多彩。我看到了您的很多细腻的设计之处,比如开场的蜡烛,很贴合您从艺这么多年的意义和心态。还有说颜色的那个相声,也是频频触到我的笑点,这个节目我上次在聚舞坊看过,小朋友们进步好大。表演时也有了停顿和呼吸,这个不容易。花功夫了。👍喜欢那个“白色”小朋友,有一种莫名的喜感。最后集体绕口令的小朋友也很老道,懂得掌声停息后,在开始自己表演……。更难得的是,好多小朋友在您指导下,懂得表演的分寸感,不会傻卖力气,非常灵活。排小朋友集体项目在本地太难了,也只有您和韩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艺术家,才有这个影响力,把这么多孩子紧紧吸引在一起。👏👏👏
林少英(前播音员)的脸书 【烛光—-闪烁中的声音】
3月8日,在“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”观赏了“南方文艺社曲艺团”呈献的【烛光—闪烁中的声音】。
下午三点,红色布幕徐徐向舞台两侧拉开 ,一根巨大蜡烛屹立舞台荧幕,烛光闪烁。紧接着,第二,第三根….,烛光闪烁。在微光中 ,【烛光—闪烁中的声音】在舞台上所呈现的具体意象,把我的思绪带入了那辽阔无边的意境空间….
舞台上,演员手中的烛光,闪烁着;舞台下,泪水在我眼睛里含着。
是喜悦,感动?还是感叹,激动?或更是心灵深处那份对自身文化情感的触动?!
认识【烛光】导演高慧碧,是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我在当时的“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”当学员,慧碧老师教我语音。匆匆几十载,演出前,从电话上的交谈,以及从一些资料上的阅读,让我在星期六下午,抱着跟过往看戏完全不同的心情,走进剧场。此刻写点儿观后感,思绪也跟平常看戏不一样。因为我的感想是,【烛光—闪烁中的声音】,她不只是一次表演盛会,正如导演高慧碧在特刊自序“不忘初心”里写道:“取名【烛光—闪烁中的声音】有着深长的涵义。”
是啊,一道道于舞台上闪烁的烛光,那是….文化的传承。
台上演员从七八岁儿童到二三十岁青年,严肃而认真,表演形式多样,包括汉乐府“江南”朗诵,
小朋友群口相声,快板书,散文诗,以及曲艺联唱“传承”。
这里,摘录最近阅读韩劳达写的报章文章“快板,华文学习上大有作为”其中的内容:
“快板在语言教学中可发挥巨大作用。在说唱绕口令快板小段的时候,由于加上表情动作,富于神态表演的可看性,学生兴趣浓厚,间接加强了学习华文的内在动力。高慧碧在多所中小学教学快板四十多年,尤其是菩提学校,从最早符书銮校长引入快板课程,历任校长都延续开办。现在快板课程是由校友会承办。家长们发现,孩子们从学习中强化了对华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,也让学生感受传统中华文化的底蕴。
以下,摘录导演高慧碧在特刊自序“不忘初心”中传达的其中一个信息:
“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,让演员和观众共同感受华文,华语的艺术魅力,体会华文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”
在结束文稿前,让我也再强调,我对这一次演出的感想:
【烛光—-闪烁中的声音】,不只是一次舞台演出,她有着更深刻的意义….
【文化传承】。
感谢台上所有演员,你们手上的烛光,让观众看到….文化传承。